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网

2024 年 12 月 28 日 星期六
首 页 > 《企业家精神》连载

《企业家精神》连载之二十

2022-12-30 12:05:08 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网 阅读

编者按:黄文锋教授专著《企业家精神》出版后被《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求是网、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大力推荐,并获得省政府颁发第九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黄文锋是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联谊会(省经企联)常务副会长。现省经企联微信公众号及网站连载,希望能对各位会员及广大企业家带来益处。



连载二十:


信念的使者


在成为企业家所有的要素里,什么要素最稀缺、最有价值?信念!企业家和非企业家的区别就在于这个信念。


巴菲特26岁时还没有成立合伙人企业,也没什么钱。准备成立合伙人企业做投资时,他对朋友说最担忧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留太多的钱给孩子会害了孩子,因此绝不能留给孩子太多的钱。另一件是将来钱太多的话不知道怎么处理。为此,他忧心忡忡。


一般人认为巴菲特可能是发高烧说胡话,但当时语气之肯定、忧心之重使朋友觉得当时的他就是个巨富。后来果真验证了他的话:钱太多了不知道怎么处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比较,最后选定了盖茨基金会。


任正非刚开始创业时对员工说,将来你们要买房子的话,阳台一定要很大,将来我们分的钱太多了,房间装不下会发霉,所以要经常拿到阳台上去晒。感觉这又是一个听上去不着调的人。


马云创业时阿里巴巴还没有任何动作,他就把自己的讲话视频录下来以作为证据:阿里巴巴一定要到美国上市,要做到市值50亿美元。后来记者采访当时的员工,他们说,当时听了总觉得不可能,总有在吹牛的感觉。


企业家的信念不是吹牛,不是好高骛远,不是忽悠人。按照马云的说法,即使是忽悠人,首先也要把自己忽悠了,自己真的信了。所以,愿景也罢,未来也罢,他们是从骨子里相信了。这种相信是坚信,是一种信念。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那一年,阿里巴巴也面临生死劫。面对严冬,马云的看法却与别人不同:冬天并不一定每家公司都会死,春天也并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发芽。冬天长一点,所有的细菌都死光了,边上的噪声也就静了下来。


他对这段生死劫的经历的总结就是跪着过冬:如果你站不住了,那就跪着,但千万不要躺下,不要倒下。如果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要死的话,希望自己是最后一个死的。


在账户上几乎没钱时,软银准备再次投资阿里巴巴,派出了投资团队去考察。凭着这股信念,马云不和他们谈钱,而是一起在西湖泛舟,大谈特谈价值观、愿景、百年基业。考察团队也正是从愿景里读到了真正的信念,也看到了未来,因而在那样的寒冬里依然给阿里巴巴投资。


项目大多是面向未来的,基本看不清楚,在看不清楚的情况下投资人凭什么投资你呢?


有个做微电影的90后创业团队,我一直做他们的创业顾问。项目有起色后,投资人愿意投入1 000万元,但要他们个人提供担保。为了投资有把握,我假设性地问他们:假设我是投资人,如果投资失败了,你们拿什么做担保?因为年轻人都没有钱,个人担保基本上形同虚设。


我希望他们的回答让我看到,他们的生命字典里根本没有失败两个字,他们的眼神里根本没有一丝失败的影子,而是对自己的项目无比有信心。投资人如果读出你眼神里无比的信念、不可战胜的胜利欲,就会下定决心投资给你。甚至最后投资失败了他们也觉得值,因为项目失败除了团队,还有天时和地利的原因。


所以,创业团队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为自己的项目找到那种发自生命深处的坚定信念。这个信念是金子,是创业成功所需要的黄金。


在漫漫的黑夜里,战场上的大部分兵力消耗殆尽。面对强大的敌人,眼里仍然充满对胜利的信心,用自己的生命发出微光,带领队伍前进。这是谁?将领!这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关于将领的论述。这个描述完全适合企业家。许多企业家都是在资金链已经断裂、周围所有人都丧失信心的时候,依然坚信曙光就在前面。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一步步向着远大的目标靠近。


大家都知道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故事,但绝大多数人对这一过程并不了解。实际上蒸汽机能够发明出来,与两位企业家绝对密不可分:罗巴克和博尔顿。当瓦特的研制工作遇到困难时,通过老师布莱克的引荐认识了罗巴克。罗巴克是一个十分富有的企业家,在苏格兰的卡隆开办了一座规模较大的炼铁厂。他对当时只有三十来岁的瓦特的新装置很是赞许,当即与瓦特签订合同,赞助瓦特进行新式蒸汽机的试制。


从1766年开始,三年多的时间里瓦特克服了材料和工艺等各个方面的困难,终于在1769年制出了第一台样机。但是,在作为动力机带动其他工作机的性能方面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无法作为真正的动力机。由于这种蒸汽机仍不够理想,因此销路并不广。这个时候罗巴克本人已濒于破产。瓦特不仅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还要想法变卖家产来还债。“屋漏偏逢连夜雨”,与他生活了十年、养育了四个子女的妻子这时去世了。破产与丧妻的双重打击使他精神险些崩溃。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他无法继续从事研制发明工作,决定接受一位朋友的邀请,到俄国另谋生路。


此时,罗巴克又把瓦特介绍给了自己的朋友——工程师兼企业家博尔顿。博尔顿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极力挽留瓦特,在给瓦特的信中说:“我将为发动机的竣工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我们将向全世界提供各种规格的发动机。您需要一位‘助产士’来减轻负担,并且把您的产品介绍给全世界。”他为瓦特建造了研制蒸汽机所必需的试验车间和厂房,甚至让出自己的旧居给瓦特一家居住;他向瓦特保证制造蒸汽机所带来的一半收入将归瓦特所有。正是在博尔顿的大力资助下,走出困境的瓦特解除了后顾之忧,专心蒸汽发动机的研制。


博尔顿的目光是敏锐的。他看到了蒸汽机的研制成功将会给英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何等重大的影响。英国国王闻讯前来参观时问他在忙什么。博尔顿回答:“我们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国王追问是何种商品,他回答:“力量。”


从1773年决定投资研制蒸汽机到1782年成功,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作为投资方博尔顿不是没有想到万一研制不成功,所投入的大笔研发资金会全部“打水漂”的结果。虽然面对巨大的投资风险,但他坚信瓦特能成功,矢志不悔,全力支持,最后终成正果,取得合作共赢。


作为发明家的瓦特很脆弱。没有两位企业家的投资,肯定没有推动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蒸汽机。两位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对瓦特的蒸汽机一定会成功的信念。他们坚信蒸汽机一定会发明出来,而且一定会改变世界。


纵观人类任何一项伟大的创新,其过程可能有许多不同,人的性格可能有所不一,时间可能有长有短,国别可能有所变化,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终极目标无限的信心、对胜利无比坚定的信念。


在向未知世界探索时,在改变世界的征途中,存在无限的困难和不可知因素,如果没有这种必胜的信念,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缓慢得多,甚至没有进步。


企业家的这种信念基于他们对未来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而不是盲目的自信。这种洞察力或者说直觉是企业家区别于常人最关键的地方。他们不会因遇到一时的困难或者失败就退缩、怀疑,不会因敌我力量悬殊就胆战心惊。


畅销书《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论述了自己在集中营里的恐怖遭遇,在地狱般的苦难和困境中,在几乎毫无生还希望的绝境里,他依然坚信生命的意义。而集中营里绝大部分人都死于精神崩溃,他们都认为不可能走出集中营,逃出这非人的环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圣诞节临近时死去的人最多,因为他们发现原来怀有的圣诞节可能会被释放的希望落空了,于是最后的希望变成了绝望,使得奄奄一息的生命失去了最后支撑下去的力量。


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他们赤脚,几百人吃喝拉撒都在一起,一片发霉的面包是几天的口粮,而且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所有人都逼近了生命的极限,任何时候死亡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这种惨绝人寰的环境下,还有少部分人活下来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就说明了最后生命之火没有熄灭,就是靠着那一定会走出集中营的信念、活下去一定有意义的信念才支撑到最后一刻。


实际上,企业家在做出各种胆大包天的壮举时,都会面临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极端情况,每时每刻放弃都是正常的。在这样的艰难时刻,对自己的目标和未来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才让他们走到了终点。这种信念的星星之火,是各种项目成功的天火、神火,是来自企业家生命源头的火,照亮整个项目团队的天空,让团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看到微弱的星光。


企业家的这种信念是支撑企业征服前进征途中各种艰难险阻的最强大力量。企业家是这样,军事家、政治家也是这样。各种艺术作品能够打动人,能够成为经典,也是因为这种信念的力量。


路遥逝世二十多年了,但每年路遥的忌日都会掀起路遥热,各种受路遥的鼓舞激励而走出困境的人都在网络上感激路遥。潘石屹还专门到路遥的家乡去祭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落榜后拉个三轮车卖书,无意间看到了路遥的小说《人生》,获得了在绝望时不放弃、在困难时坚持的力量,于是第三次参加高考进而成功。


贾平凹和路遥是都是陕西人,都是中国出名的作家。贾平凹不仅作品多,而且和路遥比较起来,作品的艺术性、技巧性、情节趣味性都胜出一筹。路遥的作品数量不多,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而且作品里的故事情节有些很难经得起细细推敲。路遥讲故事的技巧也不高,加上写作过程中生病,所以,后一部作品的艺术性、技巧等方面和贾平凹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贾平凹的作品无论是《废都》还是早期的《浮躁》等,读起来会让人产生穿越感,身临其境,有种艺术享受。比如《浮躁》里写的商州、写的那条河,许多人都慕名去看,结果却找不到作品里的那条河。这说明作者的艺术感染力之强。


但是,对我来说,贾平凹的作品只是当时看时有些感觉,过后再也激不起任何涟漪。虽然作品多、艺术性高,但是没有路遥作品那种让人铭心刻骨的感觉、让人激动的感觉。每年网络上的大型图书馆读者最喜欢的图书排行榜,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榜上有名,而且都排在前十名之内。每年该书的版税就有上百万元。路遥生前穷困潦倒,死后作品这样为读者所喜爱,真是我们这些路迷的欣慰!


为什么艺术、技巧性不高的作品多年经久不衰,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关键在于路遥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去描写他曾经生活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人人都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时代,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代,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那是一个很贫穷的时代,但作品中的人物从来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无论环境多么险恶,从来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没有丧失奋斗之志。路遥的作品给人以鼓舞和希望,点燃人们心中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信念。他作品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正是人类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愚昧走向文明的精神动力。


正是信念的力量感动了许多人,使他的作品经久不衰,成为经典。


《重获企业精神》的作者满腔热情地讴歌企业家精神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强调企业家信念的伟大作用。他说:


经济学家的普遍观点是经济即将进入大萧条,而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却用自己的独特行为和信念来创造发明,带来重大的突破,并引导世界经济进入增长和繁荣。真正的经济不是计量经济学的经济,而是企业家的经济。


有人把中国一群崇拜毛泽东的人叫作毛派企业家,包括任正非、史玉柱、陈天桥等。


虽然没有资料对此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但从他们的文章、讲话和行动上可以看出确实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很大。


从任正非的一系列文章,包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对产品负责,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等都可以看出,军人出身的他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很大。


史玉柱脑白金的营销战略就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而一举创造了保健品成功的光辉范例。


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领袖,有一个原因是在当时中国一盘散沙的情况下,在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很模糊的情况下,他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和学习,最后形成一套系统的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形成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有力武器,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文章现在都成为经典。


我认为,这些毛派企业家对毛泽东的崇拜,不仅能获得战略思想的启迪,更能获得精气神上的崇拜和吸收。当年在长沙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能够鼓动一些人跟着他到井冈山开创新的根据地,用现在的创业语言说,真是从0到1的过程。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时,他却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终于燃起了革命的熊熊大火。


有人认为,抗日战争帮了共产党的大忙,使共产党在抗日后方集聚了大量的力量,能够和国民党对抗。其实,如果历史重新来过,蒋介石还是要输。关键是毛泽东深谙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处于完全撕裂的状态,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他紧紧抓住处于撕裂状态的另一端——广大穷困农民这个引爆点,提出建立一个耕者有其田的平等社会的宏大愿景。在这个宏大愿景的感召下,通过一系列思想改造和斗争,把人的思想都统一在这个愿景下,由此激发出人们不可思议的潜能。


在整个革命过程中,共产党多次陷入绝境却又绝处逢生,许多人都把它归结为命中注定。实际上,这个命就是无论面临怎样的绝境,无论面对多大的强敌,作为领袖的毛泽东以把所有对手、所有困难都踩在脚下的气概,无论面临怎样的绝境,从来不失去对胜利的信念,这才是绝处逢生乃至最后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


我想这也是毛派企业家所得到的最大的精神营养,也是他们真正崇拜毛泽东的根本原因,虽然他们自己可能说不清楚。


当然,把任正非归为毛派企业家有些失之偏颇。我认为他是人类思想之集大成者。他既深刻领悟了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又借鉴了邓小平推动改革的大无畏气概以及不断开放的精髓。他还吸收了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思想,他甚至称自己是拉宾的学生。此外,他还非常欣赏《闪击英雄》的作者海因茨·古德里安的作战思想等。


由此,缔造一个伟大的事业,最关键的是领导者无比坚定的信念。企业家在实现各种胆大包天的目标的过程中,会面临无数的困难,越过无数的死亡陷阱,如果不是发自生命深处的坚定信念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神经质般的坚持,就不会达到胜利的彼岸。(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