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网

2024 年 12 月 28 日 星期六
首 页 > 《企业家精神》连载

《企业家精神》连载之十九

2022-12-29 10:56:47 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网 阅读

编者按:黄文锋教授专著《企业家精神》出版后被《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求是网、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大力推荐,并获得省政府颁发第九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黄文锋是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联谊会(省经企联)常务副会长。现省经企联微信公众号及网站连载,希望能对各位会员及广大企业家带来益处。



连载十九:

企业家的人格特征

喜欢折腾,不安分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喜欢折腾、不安分,喜欢追求无限的可能性,对未来具有无限的好奇心等。这些特征是存在于生命本身的一种特质。从生理学上看,这类人大脑中多巴胺分泌得比常人多。

企业家的这类特征是与生俱来的,是生命的本能。这是本书剖析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出发点。如果不从企业家生命的本源出发,简单地以破坏性创新来概括企业家精神,就不能使人们对企业家精神的全貌和本质有深刻的理解。

对于他们来说,生命的自然状态就是在不停地尝试新事物、挑战新高度。他们所经历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非常难以企及,而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快乐、人生的成就感以及生命的意义恰恰来源于征服这些挑战与困难。

只有深入到这类人生命本源的状态,才能明白他们为什么像永动机,有永不熄灭的激情。他们追求的是无限的未来。所以,不论赚了多少钱,不论企业做得多大,他们都没有满足的时候。他们的人生永远在路上!

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家都是喜欢折腾的人。下面两个人不是特别爱出风头的,折腾劲儿却非常典型。

李河君——胆大包天、永不满足

李河君生于广东河源,是2015年各大富豪榜上千亿元级富豪中最年轻的中国人。1988年大学毕业时父亲要求他回去从政,但李河君对从政没有兴趣,一心想着赚钱。僵持之下,他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资金支持,在一位教授5万元的借款支持下做起了买卖。三四年后他便挣到了几千万元的利润,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对于普通人来说,几千万元的资产完全是天文数字,如果能够得到如此巨额的财富,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退休,然后安然享受人生。但是,对于李河君来说,这仅仅是他事业的前期准备而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李河君不想继续为了赚钱而赚钱,而是想干一番大事业。当时,国家电力供应紧张,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小水电。几经周折,李河君把发展方向锁定在这个领域,不断扩大规模。1993—2003年,他把自己拥有的、所能借到的资金都投入水电站项目,从广东、浙江、广西一直干到青海。标志性案例是以12亿元收购青海尼那水电站。

经过10年的积累,2002年李河君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切实际的“伟大计划”:在金沙江中游投资750亿元,兴建6座总装机容量约1 400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曾几何时,举全国之力才搞出了一个葛洲坝,而李河君的这张蓝图相当于5个葛洲坝,自然没有人相信他、支持他。发改委把6个项目全部分给了刚刚成立的国有电力企业。

看到自己的计划落空,李河君并没有想过放弃。走投无路下,他把发改委告上了法庭,因为它“把我们逼急了!”

永不放弃的他终于迎来了峰回路转!李河君最终获得了6个项目中规模大过葛洲坝同时条件最好的1个——金安桥水电站项目。金安桥水电站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境内,水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大坝长640米,高180米,总库容9.13亿立方米,年发电量114.17亿千瓦时。

金安桥水电站项目的困难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体制、移民、技术、工程建设等一系列的问题上,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解决。整个项目的施工现场涉及河流长达8公里,筑起的坝高180米。

资金压力是最大的挑战。开工高峰期,每天需要上千万元的投入。为了筹集资金,李河君不仅将自己之前的资产都投入这个项目,还将之前建设的水电站出售以筹集资金。

在这段困难重重的时期,许多人与李河君分道扬镳,也有人提出优厚的条件希望他把项目转让,但他丝毫不为所动。对于李河君来说,这个项目已经无关金钱,而是他的信念与精神的体现。

永不放弃,拼尽最后一口气,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日。2011年3月,金安桥一期24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累计投资近200亿元的金安桥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00万千瓦,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民营企业建设的百万千瓦级特大型水电站项目,同时是全球最大的由民营企业投建的水电站。它也让李河君成为大赢家。按2万元/千瓦的装机容量计算,金安桥水电站价值600亿元,除掉100亿元负债,净资产高达500亿元。包括金安桥水电站,汉能控股或参股的水电站的权益装机容量高达600万千瓦,规模相当于2.3个葛洲坝。

金安桥项目带来的名和利都足够了,但李河君并不去享受与挥霍,而是继续将自己置身于充满风险与挑战的市场中。而且,这一次他动作更大,目标更高。

2009年初,金安桥水电站尚未竣工,但李河君已看到新未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并最终把光伏作为重点。李河君选择了薄膜发电领域,通过并购、消化吸收及整合创新,李河君拥有了硅锗、铜铟镓硒、砷化镓等薄膜发电领域最主流产品的技术路线,而且都代表世界最高水准。通过全球的技术整合,李河君同时完成了从上游高端设备制造,到中游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再到下游发电的全产业链布局,并打出“全球化的清洁能源跨国公司、全球薄膜太阳能发电领导者”的汉能新旗帜。

在进入新能源领域的同时,李河君也在思考能够筹集到更多资金的方法。2009年,他让汉能借壳在港交所上市。2014年7月,他将公司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突出其专注薄膜发电的业务特征,也可以理解为在市场上区别于其他光伏企业,给汉能高估值埋下伏笔。其股价在2015年3月达到高峰,当月从1年前的1港元多飙升至最高点9.07港元。公司市值一度超过3 000亿港元。但是好景不长,在股价暴涨之后不久就出现了悬崖式急跌兼停牌,直到目前仍无复牌的迹象。不论汉能公司最后会怎样发展,李河君不断追求新挑战、不断追求无限可能性的个人特质,在他的人生发展历程中表露无遗。他永远不会满足已有的成就,也不会在困境中轻易放弃。若非发自内心的追求与渴望,李河君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选择重新开始,向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努力。

这样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另一位企业家的人生经历也有力地印证了企业家的天性就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挑战,他就是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李书福——总是异想天开

李书福出生于农村,貌不惊人,性格中却有着做大事的果敢、坚毅。

李书福的第一桶金来源于拍照片。改革开放初期,在父亲的支持下李书福购置了相机,开始了创业生涯。就这样,李书福在台州大街小巷里为别人拍照片。短短两年,李书福收获了百万元财富。积累到如此数额的财富在当年已是极大的成就,但是李书福并未止步。他的第二次创业是提炼废旧电器设备中的贵金属,也赚到了一笔钱。

之后,李书福用这些资金办起了冰箱厂,很快就成为当地有名的千万富翁。在常人看来,这样的成就已经非常让人羡慕了,但是李书福又决定转行做摩托车。虽然起步的过程有些不顺利,但最终李书福还是成功了。

1997年,李书福宣布要造汽车。几经周折,李书福拿到了第一张民营企业造车许可证。2010年,他又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的价格将福特旗下的沃尔沃汽车公司收入囊中。

当时,李书福身上还有着百亿元的欠债:吉利使用银行贷款30多亿元,从香港资本市场调用资金20多亿元,配套商欠款60多亿元,负债额超过100亿元。但李书福一旦做出了决定,便会不顾一切地完成。最终,这个拥有86年历史的欧洲豪华车品牌被一个做汽车仅12年的中国汽车公司拿下了。

其实,在从李书福宣布要造汽车到宣布收购沃尔沃再到将沃尔沃收入囊中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伴随来自外界的质疑、反对、嘲笑。然而李书福似乎看不到、听不到这些反对与质疑,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的事情。

令人欣慰的是,在目前全球汽车行业处于下行趋势的环境下,沃尔沃汽车的业绩一枝独秀: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销量达到12万辆,与上年同比增长11.9%,实现盈利24亿元,利润率达7.5%。集团净收入从上年的36.25亿欧元增长到44.99亿欧元,同比增长24%。

正是李书福不断挑战、不断探索、不断尝试的个人特质为他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人类当年能够从洞穴中走出来,就是因为对洞穴之外具有不可抗拒的好奇心,由此激发出强大的冒险精神。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始于航海大发现。这些都是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使然。

企业家这类人生来就喜欢这样的折腾,他们喜欢拥抱不确定性,喜欢去突破常人认为的不可能,而且他们的生命状态就是这样的。他们整个生命的意义就是在这种不断挑战未知、挑战风险、挑战不确定性中实现的。

企业家的这种天性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要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的需求背道而驰,所以,中国几千年来对这类人(古代更多的是从事贸易的商人,不可能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从制度上打压,从道德伦理上鄙视。自古以来,中国职业排序几乎一直是士农工商。由于认为商人游民不从事生产,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中国历代都鄙视商人。

商人的存在对既定的社会秩序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历代君主都不喜欢“分庭抗礼”,更不希望商贾凭借自己的财富形成声势。他们尤其担心,商人富裕之后会威胁以权力为核心的社会等级秩序。统治者认为,全国人民都务农,人人都吃饱,老百姓就本分、安分守己,就没有人起来推翻皇权。如果让老百姓都去经商,那么人心就会膨胀起来,国家就容易不稳定,局势就不好控制。于是,商贾必须成为“贱商”,必须被排斥在权力与伦理体系的边缘。历朝历代的为政者都对商人进行了各种限制。士农工商,四民之末,是将其政治权力边缘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锱铢必较,无商不奸,是将其在道德伦理方面边缘化。

商人与威权专制天生具有冲突。这种冲突造成在中国历史上商人这个群体被长期、有组织地政治打压。

这种现实生活与权力、伦理体系之间的冲突具有破坏性,不仅造成了政治经济的全面停滞,还彻底阻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历史上,读书做官才是上策,经商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所以近代那些经商赚大钱的人都想办法花钱买个官衔。只有读书做官才能光宗耀祖,才是衣锦还乡。

也正因如此,现代资本主义不可能在中国出现。

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孕育了许多胆大包天、永不满足的企业家,他们一下子成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主角。他们异想天开的思想、不可思议的愿景,不断把人类带向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异彩纷呈的明天。

乔布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但更广义地说,这类人活着就是为了挑战不可能,活着就是为了拥抱不确定性。

大多数人害怕失业,害怕失败,希望每个月拿固定工资,朝九晚五。和常人比起来,企业家最怕的是确定性,最怕看得见的未来。他们总是为追求不确定性的未来激动,被挑战各种不可能的极限激励,为自己所追求的愿景痴迷。所以,他们敢于冒险,在任何困难面前从不轻易放弃,在外界的质疑、嘲讽声中孤独前行,从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在外人看来已是天大的成就。

也正是这样,他们全身心地追求这样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挑战一个个不可逾越的高峰,所有的心力都交付在这样追求的过程中。这类人对奢华的物质生活没有什么感觉,对世俗的排场、虚荣等从内心厌烦。他们的生活都很简约、简朴,因为他们沉浸在自己内心丰盛的生命中。这类人即使有再多钱,也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很少有与美女、明星的绯闻,也少有豪华飞机、游艇的享受。脸书的老板扎克伯格在女儿出生时把大部分财富都捐了出去,他并不炫酷,开着普普通通的车。不是他们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是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欲望,他们整个人生的激情、爱好、动力等都表现在不断挑战的过程中。

即使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创造的主战场,他们也痴心不改,依旧在寻找、酝酿和挑战新的不确定性。新浪的王志东、雅虎的杨志远等作为创始人被董事会驱逐以后,不是带着大把的金钱去纸醉金迷地享受,而是仍然在投资、创业,因为在他们的生命里,这种折腾、挑战就是最享受的事情,就是生命最本原的状态。一旦没有了这种激情,他们生命的意义就基本终结了。

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正是这类人基于生命中永不满足、永远充满好奇心、永远挑战不确定性的特质,使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后发生了不可想象的进步。

大家都知道,世界范围内最能折腾的当属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他的这种好奇心可能会把人类带到别的星球去生活。

《大繁荣》的作者费尔普斯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探讨了社会繁荣的秘籍。他认为,许多企业家创造的财富其实是他们痴迷于尝试某个新奇创意而收获的副产品,这种创造性的生活比起收获和财富积累,可以给人类提供更高层次的满足和骄傲。这种动力机制才是社会充满活力的源头。他进而探讨了推动创新者开辟新路的动力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个问题,追名逐利似乎已经无法完全解答。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中,企业经营活动充满竞争和压力,企业家承担种种风险的动力不在于利益和金钱可以得到满足,而在于对工作全情投入的满足感、在冲突中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以及有新发现时的愉悦感。这种享受挑战、追求探索的观念带来的非物质回报是经济活力的源头,由此引发的创新活动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这种对未来、对未知永不满足的追求就是他们生命的本身,所以我们看到,这类人无论获得了多大的财富,依然不会停止奋斗的步伐,而且充满激情。就像一台永动机一样有使不完的能量,这源自生命本身的喜好。

正是这种永不停息的精神,使人类社会不断走向现代文明,为人类不仅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永不满足、永远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文明。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认为,意识、精神的本性表现为永不满足的特征,即自己总是要突破自己的局限,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超越意识。这一精神特征正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