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网

2025 年 01 月 24 日 星期五
首 页 > 《企业家精神》连载

《企业家精神》连载之二十四

2023-01-06 15:48:22 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网 阅读

编者按:黄文锋教授专著《企业家精神》出版后被《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求是网、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大力推荐,并获得省政府颁发第九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黄文锋是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联谊会(省经企联)常务副会长。现省经企联微信公众号及网站连载,希望能对各位会员及广大企业家带来益处。



连载二十四:


第三章
企业文化发轫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在先,企业文化在后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精神在先的历史


高中上学时老师经常批判唯心主义,对“我思故我在”的荒谬性批得更狠。多少年过去了,随着对世界了解的深入,我却发现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我思故我在”的历史。“我思”就是精神在先,由精神驱动行动。

纵观人类发展的千年史,人类摆脱愚昧无知,就是靠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伟大思想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也就是靠“我思”的启迪、启蒙、开智而走向今天的文明。


从古代的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穆罕默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黑格尔、康德,虽然他们早已灰飞烟灭,但他们的“我思”一直在传承,让人类在广袤的宇宙中自信地前行。每个时代的物质文明除了少数如长城、金字塔等,也都荡然无存。唯有“我思”一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长久活下来的企业,也是因为精神在先——“我思故我在”


对于企业也是一样,那些能够在残酷的商场厮杀中活下来并且活得长久的企业,都是因为先有“我思”,后产生了“我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组织。这个“我思”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企业文化。


那么,这个“我思”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历史上看,真正能够“我思”的人仅仅是少数。从企业的角度看,什么人能够“我思”呢?


现在许多企业的老板非常注重学习,参加各种EMBA班,希望从没有任何市场历练的教授那里听到高见,或者到阿里巴巴、海底捞取经。他们对这些企业的理念耳熟能详,也深刻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学习后就会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如企业面临的痛点、消费者的需求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目标,以此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这样的“企业文化”有两个特点:


一是大多数情况下是老板一个人自弹自唱。


员工听了要么觉得云里雾里,要么觉得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挣钱养家才是最高的文化”,“别给我唱高调”。当然,大多数员工表面上是听的,背地里才这么议论。


二是老板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体系烦琐,内容庞杂。


这样的文化和员工平时所接触的实际工作好像联系不大。因为大多数员工的工作都是琐碎甚至让人心力交瘁的,尤其是追讨应收账款、项目招标等。在一个法律和诚信体系还不很健全的时代,员工在工作中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完成每一天、每个月、每一季度的具体工作任务。每个企业都有非常具体和刚性的任务,这些才是和工资、奖金甚至饭碗挂钩的。在充分竞争的企业,员工感到的是无尽的压力,甚至是心酸和无奈。所以他们听老板的企业文化理念就像听“鸟语”!老板所说的文化并没有让他们对企业的未来充满憧憬,对工作充满激情。一句话,没有产生张力,员工只有压力!


能够提炼出一套自己企业文化的老板,我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有梦想、有斗志、有冒险精神的人,初步具有企业家品质。他们学习能力强、学习意愿强烈。他们深知企业文化的作用,所以把企业的使命、愿景、经营理念、价值观等精神范畴的东西,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通过大会小会向员工宣导、灌输,就像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一样,讲得太多最后都“口舌生疮”。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发现,大多数企业的文化所产生的效果非常有限。


为什么?


因为你的各种文化理念没有达到“我思”的境界!


“我思”境界的企业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那么,“我思”是一种什么境界呢?


“我思”的境界是一种灵性的境界!暑期我到华盛顿的博物馆看了高更的画作,那些土著妇女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激发了高更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一幅幅画颜色热烈,画风质朴。我当时想,这就是神灵的境界。高更当年生活在巴黎,厚重的工业文明就像一层层棉袄裹挟着人们,让人窒息,感受不到自然界的灵性。所以他决定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到一个土著人的小岛上生活,和当地土著女人结婚。在这种没有被现代文明包裹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灵魂中最深的渴望、最感动的温柔,画出了一幅幅传世的画作。他的这种境界就是“我思”的境界,也是一种灵性的境界。


相比之下,一些企业老板的理念是基于先做到什么目标,例如行业前三强、行业第一,在此基础上想出一些理念,形成自己的文化。这些目标不是不能有,但并不是企业文化理念思考的起点。这是一种先有“我在”后有“我思”的思维方式!


这种“我在故我思”,使企业文化没有穿透力,没有感召力,是一种“我在”的产物。这种“我在”就像高更时代的巴黎文明,不仅不能激发反而窒息了人的灵性。


那么,企业的“我思”一般情况下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我对人的分类说起,我把人按灵性分为三类。


第一类人正如一句话所说,“你生而有翼,为何愿意匍匐在地?”他们没有梦想,甚至没有想法,终生在物欲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为钱生为名死,左冲右突,一辈子被欲望左右。


第二类人在生活中有梦想、有追求,但是生活的压力、现实的残酷、环境的无常,使得他们在追求中困惑,在理想中现实,在现实中理想,有不甘也有无奈。这类人在现实的压力和梦想的压力之间徘徊、平衡。这类人是在地上行走的人,现实中占绝大多数。


第三类人就是有灵性的人。他们在市场上勇于实践,敢想敢干,不甘于平庸,喜欢拥抱不确定性。经过一系列的失败、试错,加上一些高人的指教、宗教的启发,慢慢悟出一些天地间的真知。这种真知往往是失败后的醒悟,是不断追问后的反省。这种真知一般是一些价值判断,而且都是常识。这些常识就是“我思”的结果。例如一切为了客户、创新是立企之本等,就是“我思”的结果,是挣脱了各种外在束缚而真正从思想上体悟到的灵性。


这类人就是飞起来的人,他们具有灵性,达到了“我思故我在”的境地。因此,他们的灵魂飘逸,他们的梦想飘逸,他们的想象力飘逸。也正是如此,他们知道在天地间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会千遍万遍地把这些理念就像宗教的信条一样传播给那些在地上行走的人。


我认为,只有这种灵性的理念,才是有无坚不摧的穿透力,才能感化那些世俗的人的灵魂。


同时,这些理念不仅停留在传导与接受的阶段,企业流程、制度设计、绩效评价、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都浸透着这些理念。


例如,如果企业理念特别重视对领导力的培育,那么绩效评价体系里不仅要有业绩,还要有哪个岗位上培养了多少人才,有多少人成长为更高级别的干部。如果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当由于特殊原因导致客户不满意时,便不可以下不为例。倘若如此,企业理念将在执行中不断走样。


宗教之所以千年万年生生不息,就是因为它的虔诚、不走样。


企业的理念是否具有灵性,也在于是否贯穿整个企业的始终,是否具有宗教般的虔诚,从来不走样。这样的理念只有达到“我思”的境界才能够做到。


宗教仪式、灵修能够达到“我思”的境界吗


通过宗教、灵修仪式,通过打坐,能否达到“我思”的境界?


我只要有时间就坚持打坐,开始时没有耐心,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后来读了《甘地自传》《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我悟出了人原来还有灵性的世界。我们需要神灵的启示,需要上帝的滋养。这样的想法使我对打坐越来越感兴趣。每次时间一长,世间的各种欲念、烦扰、尘埃就从我的心灵中飘走了,剩下一个无知无欲的“空无”,这个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神灵的启迪。打坐结束后,自己的心情就显示出一种自然的状态,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神清气爽,接近“仁者无忧”的状态。


这里的上帝、神灵,不是迷信,而是指当人摆脱了各种现实的羁绊,自己的精神很纯粹时,潜意识、灵感、神秘力量就会光临你的思想。许多神秘力量在科学进步到某一时刻时,可能就不再神秘了。只不过我们生命有限,因此千万不要自负,要敬畏宇宙、敬畏神秘力量,相信它们终将拨开人生的迷雾。


但我要说,这样的打坐也罢,宗教仪式也罢,只是我们修炼灵性的一小部分。人更多地要在实践中磨炼,在失败中经受考验,最后才能真正达到“我思”的境界。


所以,要形成达到“我思”境界的企业文化,市场是真正的修炼场所。许多老板跑到印度去灵修,这样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不能以为就此就能找到人生和企业文化的真谛。


本书对企业如果有什么启发意义的话,就是如果想要创建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在竞争中真正起到感召、激励、抗压等作用,企业的领头人要不断在实践中修炼、省察,使自己从能够地上走的现实的人,逐渐变成能够天上飞的灵性的人,以至于达到“我思”的境界,最终找到企业文化的魂!


价值观可以当饭吃


价值观是绝对的

一个组织随着规模越来越大,成员越来越复杂,必须有约束成员的价值观,而且在执行过程中绝不走样,这是组织取得胜利的根本。


寺庙是最长寿的组织,之所以千年香火不断,就在于它弘扬一种对佛祖虔诚的价值观。正是这种虔诚,让万千信众心甘情愿地解囊。


许多企业的墙上都写着使人感动的标语,顾客至上、诚信立企等,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少之又少。在一个法律不健全、社会诚信比较差的社会里,要做到这些确实不容易。所以,许多情况下我们自己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但是,也只有那些真正做到了的企业,今天才成长壮大起来。只有那些把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刻,并且成为企业文化根本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价值观的企业在机会主义时代,可以暂时获得一些利润,但是长期下去终将失去战斗力。


因此,价值观是绝对的。


价值观塑造一个组织的灵魂


现在提到一些宏大的名词,例如使命、价值观、主义等,一般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是假大空,是脱离实际的空喊,欲避之而不及。所以,邓小平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道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心里话。


但是,我在任何一个企业都要谈价值观,而且首先谈价值观。价值观是决定一个组织生死存亡的根本。没有价值观,组织中一定充满急功近利、蝇营狗苟之徒,这个组织也不会长久。只有价值观,才能把大家统一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才能把不认同、不具备相似价值观的人剔除出组织。


我认为,任何一个做企业的老板,如果要确立自己企业的价值观,以价值观来统领企业,带领整个组织实现梦想,有个非常现成的例子——只要学习“八项规定”的精神就可以了!


“八项规定”是价值观贯彻得最彻底、最到位、最有效的!


“八项规定”的灵魂是什么?是价值观!许多人对“八项规定”有看法,想不通,觉得太严了,不近人情,一刀切。尤其对办公室超标的部分都要来一个切割,是不是小题大做?


我认为从价值观的角度看,绝对不是小题大做。


举个例子,中央严禁公款打高尔夫,有的单位在风头上停止了,风头一过又照样打了起来,直到再次被查处通报。可想而知,无论从认识上还是习惯上,过去的习性都根深蒂固!广东去年抓了一个副厅级的官员,贪污不说,他还有句豪言:要打遍全世界的高尔夫球场!


打高尔夫涉及什么样的价值观?公款私用。同样,公车私用、大吃大喝都是这样。


那分割办公室涉及什么样的价值观?奢靡。许多领导为了显示自己和副手不同,把办公室弄得比他们的都大,而且装修豪华。


违反“八项规定”的通报中有这样一例:领导的司机开车带家人看病,处分的结果是补上100元油费。许多人认为这样太不近人情。但是这个不处理,那开车去钓鱼有没有关系?再往下延伸,开车外出郊游行不行?按照逻辑都行。一直延伸下去,公车问题形成了死结。


广州的区伯很多人都认为是神经质,连老婆也和他离婚了。因为所有人都认为习以为常的事情,偏你一个人认为不对,那你就是神经质。到底是区伯神经质还是这个社会神经质,从“八项规定”就可见分晓。


不久前,违规通报中有个人收了别人几条草鱼就被处罚了。肯定有人觉得好笑,这个还值得通报?如果这个不通报不处分,那收几百元的消费卡是不是也可以?什么才不可以?边界在什么地方?最后天天反腐倡廉,岂不只是说说而已?


价值观不仅决定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塑造人的灵魂。在一个追求奢靡、大肆公款消费的组织中,不可能有任正非所追求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想想当年的八旗子弟吧!其结果就是考公务员的人挤破了头,大家都想到这个组织中来享受,来腐败。当优秀的人都想到政府部门去奢靡、去享受的时候,市场上就没有多少优秀人才了,这个国家也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现在的改革最关键是重塑价值观!怎样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有90多年历史的组织中重塑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价值观,直接决定这个组织的生命力,也直接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


今天,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如何突破?如何找到一条既改革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腐败,就是因为价值观迷失了!


重塑价值观,需要具体的行动,更需要彻底的不折不扣的执行。所以,所有企业的领导者都要学习“八项规定”的精神!


企业的成功首先是价值观的成功


一个民族的成功是价值观的成功,一个企业的成功同样是价值观的成功!


关于价值观的内涵,问题不在于提出什么价值观,关键是价值观是否适合组织,组织是否绝对地、无条件地贯彻这样的价值观。


从世界范围看,那些成功的企业都把价值观渗透到了员工的灵魂中。通用电气的韦尔奇在任何场合都讲价值观,以至于到了“把价值观当饭吃”的地步!


互联网企业追求个体的自由创新精神,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吧?恰恰相反!和工业企业比较起来,互联网企业变化更快,不变的唯有其价值观。


在创业早期,阿里巴巴有一群人被称为“中供系”,他们多出生在农村,家境不好,学业也不甚如意。在马云等创始人的捶打下,他们与人谈阿里巴巴,五句之内必提“价值观”,十句之内必用“阿里方言”。靠着创始人所倡导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再通过严格的分享机制、培训和奖惩体系,硬是把这群“中供系”从江湖上的“旁门左道”扭转成了“名门正派”,这群人中的大部分后来都成为阿里巴巴B2B公司的核心力量。


我曾经做顾问的一家企业非常关注各个子公司的风险、预算执行的进度,各子公司高层是否胜任等,而对企业内部的盘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子公司每个月盘点时,实际数少了就改一下,某个产品多了就减一点,以做到账实相符。企业当时觉得,肉烂在锅里,总成本不错就行了。但是这里少点改一下,那里多点减一下,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制度都成了摆设,更重要的是企业管理的价值观严重缺失!最终,在集团老板的强势督导和推进下,企业做到了日清日结。以前总觉得日清日结是海尔的本事,别的企业怎么可能做到?有时企业也担心,日清日结下来是不是人也清——都流失了?其实,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在价值观面前不能有任何犹豫!价值观是绝对的!我想这也是一些企业能够成为伟大企业的重要原因。


上面的问题不仅会因成本核算不准导致薪酬激励和成本管控措施不力,更重要的是会使广大员工“每天都进一小步,长期就会大进步”(稻盛和夫的思想)成为泡影。


企业内部有些基本价值观是要一直坚守的,例如大家必须真诚坦率,彼此之间不能说谎。有些话如果不方便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这次这个方面说谎,下次保不准哪个方面会说谎。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现你说谎了,别人就不知道你哪句话是真话,要首先按谎话来思考,这样企业里的交易成本就会非常高。


企业是一个重复交易的组织。企业员工之间、企业和上下游的供应链和客户都是多次重复地交易。多次重复交易就需要诚信、真诚,这是最有效率的选择。


一个组织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要带领一帮人去追逐梦想,没有价值观绝对行不通。有的餐饮企业把别人吃过的饭菜重新回炉让其他客人吃,这个过程是要员工执行的,企业都这样了,还指望员工对企业感恩、诚信,让员工为企业拼命?


正是在上面所说的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说价值观可以“当饭吃”!然而那些能够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坚守价值观的人,才称得上企业家!只有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企业,才能够笑到最后!(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