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网

2024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四
首 页 > 《企业家精神》连载

《企业家精神》连载之二十二

2023-01-04 15:08:35 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网 阅读

编者按:黄文锋教授专著《企业家精神》出版后被《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求是网、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大力推荐,并获得省政府颁发第九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黄文锋是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联谊会(省经企联)常务副会长。现省经企联微信公众号及网站连载,希望能对各位会员及广大企业家带来益处。



连载二十二:


企业家精神正本清源


企业家精神首先是源于生命本身的动物精神,这种精神首先是一种动物精神,就是害怕生命的平庸因而喜欢挑战,永不满足。就像动物园里的猴子,玩一个玩具时间一长就腻烦了,所以不停折腾。

有这种精神的人喜欢自由,不愿意受过多的约束。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写给朋友的信中,曾袒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性格本色:性不好束缚,不愿牺牲真我,不愿自己以自己做傀儡。这是一种真我,是一种本色自然的性格。而企业家恰恰也是这样一种真我性格。

责任、使命感是企业家实践深度、广度不断扩展的产物


企业家这种折腾劲是生命里最原始的意识,总想在社会实践中做一番事业,这样才没有白活。这与道德无关,而与自己的基因有关,更与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接触的人物和事件有关,还与所处的时代有关。


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对物质的东西不是特别看重,或者说他们的物质需求很容易满足,这类人是精神至上的人。


这类人开始也是哪里有钱就往哪里跑,完全跟着感觉走,甚至不得不从事一些法律模糊地带的业务。但正是心中不甘平庸这团火,使得他们和一般人区别开来。当淘到了第一桶金、在别人看来可以安生养命的时候,他们却认为一切刚刚开始,会把所谓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到新业务中去。


他们一开始是为了生存,这个时候世界还是主观、个人的世界。由于自己的不安分,他们的实践不断向前推进,合作秩序不断扩展,这时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员工、上下游供应链的责任。企业是他们实现生命意义的载体,所以他们会从个人意识上升到团队、集体的责任意识。他们为了应对宏观环境的变化、产业转型的挑战和自己知识的老化而不断努力。这一层次的企业家中,有些人随着实践范围的扩展,思想、精神的边界不断延伸,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和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自己生命的意义只有和人类的命运链接起来才有意义。这时企业家就产生了使命感。有使命感的企业家一般是实践范围不断扩展的产物。一旦从开始的生存状态上升到责任感甚至是使命感状态,他们的生命就在这样的实践中得到了升华。


有没有人一开始就具有使命感?没有确切的事实证实这一点。但有一点,有些人由于运气、自己努力、先天因素等很快上升到第二层次的责任感,而对人生的不满足又很快使有些人上升到第三层次的使命感。例如特斯拉的马斯克、脸书的扎克伯格、华为的任正非、阿里巴巴的马云等。


责任感、使命感是企业家实践不断扩展的结果,同样的道理,诚信、契约精神也是企业家不断实践的结果,而不是企业家精神本身。


实践就是为了征服世界而开展的人与人的合作,或者如斯密所说的分工、制度经济学家所说的从事团队生产、哈耶克所说的扩展的秩序。这类人发现,要使自己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必须对人诚信,必须遵守契约。他们从遵守契约和讲诚信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激励,所以合作的秩序不断扩大。因此,诚信、契约是他们实践的产物。整个人类社会的规则、契约精神也是在这样的实践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人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些人在人生开始时,可能是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对他的诚信、契约意识等价值观有影响,使他在实践中一直遵守契约精神,这样实践范围越来越大,从而把诚信、契约变成终生不渝的价值观。尽管如此,这样的价值观还是实践的产物。如果实践并没有奖励他的这种价值观,就有可能使他慢慢怀疑而丢掉它。


柳传志在无数个场合都说,他非常感谢父亲,是父亲告诉他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这种言传身教加上父亲的遗传(一个正直的人往往后代也有正直的基因),使他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把联想做成功了,所以他感谢父亲。


但更多的人可能没有受过这样的言传身教,而是市场直接给了他言传身教。也就是说,如果欺骗、不诚信,市场就惩罚你,交易对手就越来越少。实践的范围越广,团队涉及的人越多,就越感到必须诚信和遵守契约。所以,市场能提供最好的言传身教。


这里的前提是,市场本身让遵守契约、讲诚信的人的实践范围越来越大,而不是相反。更多的人从这样的价值观里尝到甜头,就会把诚信和契约作为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则、契约、诚信等是实践的产物,这也是说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的道理。


企业家精神突出表现为创造新产品、开辟新产业


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是生命中的好折腾,所以他们不喜欢人云亦云,不喜欢走别人走过的路。他们以挑战新高度为生命中最大的乐趣,以创造新未来为人生的最高奖赏,以创造新产品、开辟新产业、创立新模式为最大的快乐。用通俗的话说,他们就好这一口。虽然这个过程要经历无数的艰难困苦,冒各种风险,甚至会破产和失败,也可能遭受世俗的白眼,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过程就是他们生命本身,他们的天职就在这里。反过来说,让他们从事庸常的工作,从事没有风险和看得见未来的工作,则是对他们生命最大的亵渎。


所以,在企业家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的创新、创造活动就会蔚为壮观,新产品、新产业就会层出不穷,经济结构也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更重要的是,虽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比例可能不是很高,一个社会真正能够成长起来的伟大企业家也可能不多,但是,他们的这种创造和创新是经济的引爆点。


因为他们创造的新产品、开辟的新产业,可以带动与此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围绕这些新产品、新产业进行布局。他们带动的往往不是一个地区,而可能是全世界。乔布斯的苹果带动了多少相关的产业?任正非的华为孵化了多少上下游的企业?马云的阿里巴巴让多少企业和个人在这个生态链上活了下来?


可以说,没有企业家精神,一个国家的经济就没有了源头活水,就成为无本之木,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企业家精神,一个行业立即就会变成夕阳产业。只有企业家才能突破新高度,才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国政府自2014年起就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鼓励创业进而达到创造新产品、开辟新产业的目的,希望依靠创造、创新来扭转以往靠复制、模仿等粗糙、简单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使“双创”活动结出硕果,最根本的还是要追溯到从事创造、创新的主角——企业家,让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极大的发挥,让他们的精神影响一大批从事创业的人群,这样就可以慢慢使我们的经济模式转变到依靠创造、创新的道路上来。


厘清企业家和非企业家的定义对深化改革的意义


戴维·兰德斯、威廉·鲍莫尔的《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到现代》是一部对人类社会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家成长过程进行全景式扫描的鸿篇巨制。作者把企业家精神分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种。非生产性企业家发动侵略战争、官商勾结、欺诈、过度垄断等。这些人是游走在经济与政治之间的机会主义者、权力寻租者、侵吞民利吸金敛财者。如果按这种分析方法,郭文贵和丁书苗都是企业家,这简直是对企业家群体的侮辱。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划分不能引导改革朝着激活企业家精神的方向推进。


该书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罗马时代的企业家如何蜕变成掠夺者,并最终导致罗马的衰亡;宗教上的企业家如何抑制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中世纪的长期停滞;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大企业如何利用其垄断地位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所有这些案例都告诉我们:在盛赞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时,必须对其阴暗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本书的作者把企业家精神分为正面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负面的、起破坏作用的两种。这种划分是有问题的,并且会产生许多矛盾。一个社会里总有人喜欢折腾,不甘平庸。在一个受到正向激励的环境里,这种人的精神就会朝着责任感的方向发展,甚至能够上升到使命感。这个时候他们就变成了企业家。如果这种动物精神处在一个负向激励的社会里,就会演变为掠夺、盗窃以及寻租,这个时候他们就不是企业家了!所以,与其说企业家精神具有破坏性,不如说在制度和文化作用下源于动物性的这种精神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变成破坏性的非企业家精神了!


在他们的分析框架里,非生产性企业家是贬义的,他们是产生负外部性的人。这样也会引起许多意想不到的混乱。巴菲特就从事非生产性的投资,无论是收购重组还是买入企业的股票,都不是直接生产活动。但无论企业家如何划分,都不可否认他是为人类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他并没有产生负外部性。


有学者把企业家分为创新型和套利型,并认为中国应该由套利型企业家向创新型企业家转变。按照这样的划分,所有从事贸易的商人都是企业家。这种划分也不能真正把企业家与非企业家的本质属性区别开来。


马克斯·韦伯通过“天职”的概念把新教伦理同企业家的作用直接联系起来。基于新教伦理,他认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应该具备的品格有:强烈的事业心、理性地追求利润、禁欲主义的生活观、倡导劳动致富、主张诚实公平交易等。


该定义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比较接近,但不够深入。因为这是基于对他所在国家和所处时代的观察而得出的一个归纳性结论,是一种结果导向的结论,对改革的导向意义不大。例如,按照这样的定义,如何从政策上、制度上激活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曾提出,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着和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七大要素。这是对熊彼特破坏性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的丰富,但同样是结果导向的结论,是企业家精神所表现的一些特征。


我对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和以前所有关于企业家精神分析最大的不同,是从企业家的生命源头去挖掘,由此进行系统的梳理。不找出企业家精神的源头,就难以对各种模糊的似是而非的企业家精神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这并不是纯粹学术意义上的探讨,主要是为从制度、文化等不同层面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为了更好地说明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我先对市场参与主体进行界定。市场上所有参与者都是商人,包括各个企业主、贸易经销商等。商人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在商人这个群体里,有一部分人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了企业家。


我对企业家精神及企业家的定义是:


企业家精神源于生命本源中不安分的动物精神,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表现为不甘平庸、视事业为生命的特征。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总是追求突破自己的限制,表现出一种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精神状态。破坏性创新是这种精神最突出的表现。


具备这种精神并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实现自己的责任乃至使命的人,就是企业家。


只有从企业家的人格特征、企业家生命的本源这些最原生态的视角进行剖析,才能看清楚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才能把企业家和商人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才能由此找到改革的路径和方向。


下面是企业家与商人的区别对照表。


把上面所描述的企业家精神从生命本源开始进行梳理,将是如下所示的一条路线图:
喜欢折腾、不安分——永不满足、自我超越——崇尚自由、独立人格——简单、直率——胆大包天、异想天开——开放系统、好奇心——执拗、偏执狂——意志顽强、勇敢、有决心——愿景、目标——直觉、顿悟、洞察——破坏性创新。

 

图片1.png



 

图片2.png



我把上面的路线图称为企业家精神图谱。


从上面所做的区分中可以看出,企业家的这些人格特征和一般的商人有显著不同。各项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使他们生命的本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和激励,使他们不断成长。


商人群体是市场经济的主力军。这个群体中有更多的企业家成长起来,社会规则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就会加强,这样就会形成健康的社会文化,就会对整个商人群体的精神世界有积极影响。


如果社会投机风气盛行、规则混乱、诚信没有好报,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就很难保持初心,在畸形的生态下只好去投机钻营,这样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就萎缩、泯灭了,就可能变成唯利是图的商人。


所以,改革的方向是让企业家的追求有正向的激励,使企业家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不断增加,企业家永不满足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


关于企业家精神,还有重要一点经常被忽视。企业家的这种创新精神是他们发自生命中的热爱。他们以创新、突破、超越为人生最大的乐趣。这种热爱、乐此不疲的精神会减少社会上急功近利、哪里有钱就往哪里钻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果这种精神盛行,就会使整个社会浮躁、贪婪的风气得到遏制。


由此,企业家精神不仅能激发经济的活力,而且能促进整个社会精神的转型升级。如果企业家以创新为乐的精神盛行,就会使整个社会沉浸在创新本身的乐趣中,使更多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追求这种精神的快乐,使整个社会的精神得到升华。这样,各种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大大减少。


企业家这种源自生命本源的以创新为乐的精神可以促进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提升。这种精神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使短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长期质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所以,企业家以创新为乐的精神,比创新精神本身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更有意义!


上面从企业家的生命本源分析了企业家精神的源头和本质,这样我们就会看清企业家和非企业家的本质区别,由此就会找到改革的路径和方向。这种分析框架对改革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企业家精神不能通过教育、扶持而得到。它是根植于一部分人的生命之中的本真。


企业家精神需要呵护,不能压抑和扭曲。


企业家精神需要得到正向激励,否则就会萎缩和异化;这种正向激励不是补贴和扶持。从人的自性角度看,就是给企业家以选择的自由,让他们能够以此为乐,心无旁骛地追求创新。从社会的角度看,就是让他们的创新和破坏性创新活动得以为继,不被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淹没、挤压。一旦企业家以追求创新为乐的精神在社会上盛行,一个创新型社会就可能到来。(待续)